《情感勒索》这本书怎么样
完整的人生不受勒索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留下的大量诗作至今仍被世人传诵。 而陆游所做作的词《钗头凤》,因为其中表达的眷恋相思之愁令人愁肠寸断,加之词背后凄婉的爱情悲剧,更为后人推崇。
陆游的表妹唐婉,才华横溢、知书达礼、温婉多情,与大才子陆游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亲后两人更是琴瑟和鸣、恩爱无比。
可是陆母却担心两人过于甜腻会影响陆游的前途,更因婚后两人并未生下一男半女,便命陆游休妻,甚至以死相逼。父母之命不可违,无奈之下,陆游遵从母亲,休了唐婉。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相思而不得之苦。后人谈起这段爱情悲剧,无不扼腕叹息。当年题于陆游故居沈园的《钗头凤》更是成为悲剧爱情的经典之作。
其实,当年陆母为让儿子休妻以死相逼的做法,是一种勒索,情感勒索。
回到今天,生活中的我们,在与亲人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是否有过如下经历:
以上现象中只要中招一条,那么恭喜你,你已经遭遇了或者遭遇着情感勒索。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历之后,提出了“情感勒索”这个心理学概念。
“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动中一种最有力的形式。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会用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手段勒索我们,如果我们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有苦头吃了。”苏珊.福沃德在她的著作《情感勒索》中如是说。
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及畅销书作家,她以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为基础,创作出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因为作品总是能直指心灵、化解困扰,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她的主要作品《恨女人的男人和爱他们的女人》、《中毒的父母》都是长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的经典之作。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这本书中不但撕破了勒索者的面纱,帮助我们识别它,还找到勒索发生的根源,并给我们提供了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
生活中的我们其实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情感勒索的困扰。亲人朋友无辜的眼神、无助的语言、委屈的表情、委婉的求助都会成为我们无法拒绝的理由。于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化身为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却不自知。
苏珊.福沃德告诉我们,那些所谓的“无法拒绝的理由”其实就是勒索者的手法。勒索者借助与我们的亲密关系,掌握我们的隐痛,利用我们的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控制我们的情绪键,并以此要挟我们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些手法归纳起来就是四种:二分法、病态化、联合阵线、消极比较。 仔细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手法无非就是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需求、更多的利益。而内心深处,是源于对“失去”的恐惧。
长期遭受情感勒索,会令我们质疑自己,会损坏我们的自我认知;破坏我们的幸福感;还会因为对情感勒索的抗拒拒绝敞开心扉。慢慢地,我们将会失去爱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分享的欲望,而将自己紧紧包裹在硬硬的壳中,不愿释放自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情感勒索这件事情,可以简单总结为这么几句话:
第一句,情感勒索很常见,十有八九啊,你自己都遇到过。
第二句,情感勒索很痛苦,反抗伤人服从伤己,从与不从间,足够演100集电视剧了。
第三句,唯有相爱才会相杀,你是选择相爱还是选择相杀?
说起勒索,一般都是坏人拿着刀枪,或者捏着人家的把柄,索要财物。
可是,现实生活当中,有一种奇怪的勒索,不要钱财,只要感情。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别着急,咱们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为这个家累死累活,可你根本不爱我!”
“你太自私了,这么点小事都不肯帮我!”
“过年又不肯回家啊?你想把我气死吗?”
“都这么大了,还不找男朋友,全家人的脸都给你丢光了。”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情感勒索不光会影响我们与重视之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自己身心的健康。
《情感勒索》这本书是一本畅销全球20年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作者苏珊·福沃德则是一位有着25心理治疗经验的咨询师,曾治疗过几千人。书中举了很多真实的案例,主要讲述了情感勒索对我们带来的影响,有哪些类型,情感勒索发生的过程,勒索者管用的套路,我们会被勒索的深层次原因,并会教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不被情感勒索,进而保持完整的自我行为。整体读起来,非常的详实。
在看《情感勒索》这本书的时候,有特别多的共鸣。我生活中很多像谁做饭、谁做卫生、谁高家务等很多小事情都是典型的情感勒索,只不过这个勒索的过程不容易被察觉出来而已。因为它完全符合情感勒索的6个阶段,也就是“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
书中强调,情感勒索者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他们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比如,父母、丈夫、妻子、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上司等。
如果我们在和对方相处的过程中,出现过以下现象中的一项肯定答案,就说明我们已经受到情感勒索的折磨了。
● 如果你不顺从,他们便威胁要断绝往来。
● 如果不照着他们的意思去做,他们会直接告诉你或暗示你,他们觉得被忽视了,感到沮丧或深受伤害。
● 不论你付出多少,他们总是要求更多。
● 他们通常都假设你一定会让步。
● 常常漠视或看轻你的感受和需求。
● 对你做了许多承诺,却常食言而肥。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惩戒
有人问: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惩戒?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界定“体罚”与“惩戒”的区别。
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
看了这两个词的解释,我们悲哀的发现,我们无法对“管理相对人”--进行有效的“惩戒”!
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用何种“有效”手段,来达到“惩治过错、警戒将来”!一旦惩戒手段运用不当,就会变成“体罚”!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行使教师的惩戒权了呢?
我认为,对于教师的所谓“惩戒权”,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严密保护下,教师其实是无法独立行使“惩戒权”的!
所以笔者建议实行分级惩戒制度。
可以视学生违纪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惩戒方式,比如口头劝说、训诫、反思、警告、关禁闭、强制社区公益劳动、开除、强制参加工读学校等。
一般教师、班主任:口头劝说、训诫、反思
教务主任、德育主任:警告、关禁闭(这是国外教育经常干的事)
校长:强制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开除
区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强制送入工读学校
惩戒,是褒义词,是对违背纪律、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和违法犯错者进行必要的惩罚,以阻止违法犯错行为的继续,并对行为者的未来起着警示作用,促使行为者不再或不敢犯同类错误。
怎样的惩罚才为必要的惩罚?这个界限不好把握。需要专业人士和专门部门来研究。笔者多年观察,提惩戒权主张的人很多,嗓门也不小,但是就是说一半、留一半,不继续往下谈。只大谈特谈为什么需要对学生惩戒,却不谈怎样施行有效或必要的惩戒。惩戒权一直是空谈,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呈现出来。
到底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惩戒?笔者也和其他人一样,无从下手。有人大而泛之地表达为不触犯法律底线的惩罚为惩戒。我想追问一句,何为不触犯法律底线?这等于没说。必须具体说明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惩戒方式或手段,每个手段适用范围是什么或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每个惩戒措施的尺度是什么,惩戒过度是免责还是从轻问责。这些内容不明确,惩戒权就无法实施,更无从谈上有效惩戒了。
最近中央出台的《意见》中提出要明确惩戒权,我们期待早日对惩戒权立法。不过从目前来看,看不到有什么惩戒权具体内容的方案出现,连网民的不成熟的建议都难以寻觅到,短期内,惩戒权的立法很难有所进展。
百姓茶馆为了对得起题主的提问,简单谈谈自己的些许想法。惩戒措施可以有以下几个:严厉批评、罚站、请出{必要时拖拽至)教室外、隔离思过。严厉批评类似于警告,对屡教不改的轻微违纪和违法学生,可以训斥、严词责令其改邪归正;在教育无效反复犯同样错误的的情况下,可采取罚站的惩戒措施,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扰乱课堂纪律,屡教不改的,责令其离开教室,并由学校领导或专门德育工作的老师进行教育和看管,直至下课为止(不自动离开的,可以强制拖拽出教室);隔离思过,相当于“隔离审查”,对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和有校园暴力或有辱师行为的,应该将其隔离,关闭在专门房间里,并有专人教育和看管,时间控制在半天范围内,需要公安部门介入的,应联系公安部门处理。另外还可以考虑恢复留级制度。以上惩戒措施是在教育无效、学生屡教不改、或是严重违纪甚至违法的情况下,学校为保护其他同学的合法权益、学校公共秩序而采取的及时的且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国家应立法予以保护,对于教师在实施惩戒学生时出现的学生自伤自残行为或无法避免的碰撞受伤,应立法予以免责,确实惩戒过当的,应从轻问责。对正在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教师依法(最高检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任何人可以介入保护被欺凌者)强制制止,应视为正当防卫,不视为体罚,在强制过程中发生的欺凌者的身体伤害,教师不承担任何责任。
希望我这个(应该是第一人)谈惩戒权具体清单的第一人,能抛砖引玉,启发或激发更多有智慧之士想出更多更好更加切实可行的惩戒措施来。大家群策群力,惩戒权立法才能早日到来。
这里是百姓茶馆,欢迎走进茶馆,一边喝茶,一边畅谈教育生态。您有什么好的惩戒权方面的建议呢?敬请留言。感谢您坚持读完我的回答,欢迎评论,更期待您的点赞和转发。
编者按:韩愈的观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常情况下,教师面对学生应该是把自己所拥有的思想和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当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者困惑时张老师提出疑问和质疑,老师则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质疑进行解疑答惑,师生之间一教一学,完全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教与学不会联系到“惩戒”这个词。
师生理想状态下的教和学应该是教师“诲人不倦”,学生“求知若渴”,而根本不会出现教师拿着戒尺逼着学生学习的情况发生。现代班级教育制度的出现,把几十个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这些学生心智成熟不同,智力高低不同,出身贵贱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理想和目标等都不相同,导致他们对学习态度看法也都不一样。
正是有这些不一样,才导致教师必须得用自己的办法加上学校的管理制度,围绕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对他们提出统一要求。比如说上课一定要认真听,作业一定要完成,班级管理制度学校纪律等一定要完成,考试一定要拿高分,一定要完成学习任务,一定要要为班集体争光,一定要听教师的话等等,就是这些统一要求让部分学生产生了误解和不满。
特别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天性就是玩,太多的条条框框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是孙悟空的“紧箍咒”,教师的话就像唐僧念着孙悟空“紧箍咒”的咒语,这声音像无数只苍蝇一样在学生的耳朵前“嗡嗡嗡”。教师也不管学生受得了受不了,学生们当然会有逆反心理。有些教师也没有那么多耐心,眼见说教没用,一气之下动了手。这时候教与学的理想状态彻底被打破,理想状态下的“师愿教,生乐学”变成了“师压学,生反抗”,教师为了管理班级其他学生而拿几个屡教不改的学生来惩戒甚至体罚,“杀鸡儆猴”树立威信,就这样出现了“惩戒”。
“惩戒”就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教师惩戒学生的目的是制止和预防学生言行出现与教师规定的内容出现偏差。
这里需要注意惩戒的两个作用:惩治学生的过错,警戒学生未来的言行不再出现偏差。学生错了,就要纠正。语言说服显得很苍白无力,作用一些诸如“严厉批评”、“面壁思过”、“隔离”、“剥夺课堂受教育权”、“轻微的肢体接触”等特殊的方式来惩罚,这种惩戒不带有教师的个人情绪,是可控的惩罚,跟体罚和变相体罚有点差别,这种惩戒具有警告学生今后不要在犯错的作用。
作为教师应该懂得“惩戒、惩罚、变相体罚、体罚、侮辱”的区别,才能做到有效的惩戒。由于时间有限,在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简单谈谈教师如何才能有效进行惩戒?
1、学习并理解“惩戒、惩罚、变相体罚、体罚、侮辱”等与惩戒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概念。
2、认清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惩治学生的过错,警戒学生未来不再犯错”,而不是为了发泄教师个人情绪。
3、掌握惩戒的度,尽量避免肢体接触和语言暴力,以不伤害学生心灵和身体为底线。
作为一个家长,我还是真心希望老师具有一定的惩戒权好些。现在的学校现在的老师,被一些规章制度牢牢束缚,更被一些社会道德舆论所绑架,被个别学生家长所伤害……所以多数老师在教育中畏手畏脚,或者只求自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难怪老师,不是他们不想负起教育的责任,而是在一些具体案例中,他们伤不起,他们家里没矿,他们还有父母儿女还要养家糊口。如果长期这样,学校教育就迷失了方向,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度惩戒,这既是令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亦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
当然,惩戒不等同于体罚,它是有一个度,至于这个“度”,得靠有关教育相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出合适的条条款款。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毕竟教育等不起,孩子耽搁不起。
第六感 观教育:“惩戒”也要讲艺术。
有效的“惩戒”不但能起到“惩”的效果,更能达到“戒”的目的。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惩戒呢?
尊重和民主管理是实施有效惩戒的前提条件。特别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尝试进行民主管理,感觉大不一样。民主管理换句话说就是学生自己挖坑,自己心甘情愿往里跳。跳进去之后毫无怨言接受自己编制的惩罚。具体做法是学期开学后,班主任组织同学们民主选举班委会,然后有班委会组织选出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首先完成班级管理金字塔。其次就是由班委会组织同学们制定班级运营规则和奖惩措施,这些规则和奖惩措施必须符合学校纪律要求,必须全体同学举手🙌表决通过,必须坚决遵守,否则心甘情愿接受惩罚。比如迟到一次罚背两首古诗,随地乱丢垃圾罚打扫教室卫生一次。再如和同学闹矛盾罚写500字情况说明书等等。上课不认真听讲、抄袭他人作业、不按时起床、上操掉队、说脏话、不认真打扫卫生、上课睡觉、捣乱等等都做了具体的处罚规定。制度及处罚措施经班主任审核后打印成册并张贴在教室里依此执行,任何人不得特殊。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执行时需要老师监督进行,一个月后逐渐走上正轨。老师也从无限繁杂的事务中抽身而出,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如何带领班级往更远处行走。老师往往不敢放手,生怕出现任何闪失。其实我们低估了学生,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一旦被激发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时,首先想到是孩子犯错是有道理的,只有弄懂孩子的“道理”,找到他的逻辑思维,使之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偏差,才能从根本处带他走出错误的阴霾。而不是想着运用惩戒的方式解决问题。军事上讲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教育亦如此!主动引导比粗暴惩罚更有效。
愿老师们惩戒有度,行稳至远!
对于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犯了错误就应该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就应该接受应有的惩罚。否则,孩子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不该做的,要受到惩罚,这是必须要面对的。
而老师和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都应该具有惩戒权。
什么是惩戒?就是给予惩罚起到警示的作用。
现在情况是家长有惩戒权,舍不得用,老师有惩戒权,不敢用。
我作为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呼吁老师必须要
有惩戒权。家长别误以为,老师有了惩戒权,是不是天天就是打孩子啊?不是的。惩戒的手段很广,包括写检讨书,帮班级打扫卫生,罚站五分钟等等,只要能起到惩戒作用,告诉孩子,你错了,以后一定要改正,达到目的就行。至于老师打学生,都是学生实在是不听话,影响到大多数孩子的利益了,各种方法都用过了,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家长爱孩子,老师也爱学生,只不过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更理智一些罢了。
老师有了惩戒权,才能有效的规范那些不遵守规矩的学生。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如此,单位如此,学校也如此。
当然,老师有了惩戒权也不能乱用,也应该有一个界定的范围。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要想成才,必须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都参与进来,一切从国家的发展,孩子的未来出发,什么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惩戒?这个问题有点大,最需要厘清的是什么是惩戒,什么算有效,老师在惩戒中又充当什么角色。
惩戒,词典释义:通过惩罚使人警戒。
通俗的来讲,就是通过一系列惩罚措施,使犯错误的人警醒和引以为戒,起到预防违法、乱纪、犯错的作用。
那么,这一系列惩罚措施从轻到重就可以分为警示教育、讲道理、训斥、经济惩罚、肉体惩罚等。这一系列惩罚不是发泄,而是产生教育效果,让学生知对错、明荣辱,及时悔改,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讲,老师对学生的一系列手段,到底算惩戒还是体罚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目的、惩戒方式和强度、最终效果三个指标,任何一个有问题,惩戒都有可能变成体罚。
1.老师惩罚学生的一瞬间,到底是发泄气愤更多一些,还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很难说的清楚,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个过程推断出一些端倪:
2.老师对学生的惩戒方式和强度是显性的。
学生犯多么严重的错误,应该得到怎样的惩戒,虽然暂时还没有具体的法规和文件规定,但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杆秤,惩戒是否合理,是否过度,一眼看得明白。
3.惩戒的最终效果决定了这次惩戒的有效性。
惩罚不是目的,警戒才是。惩戒效果如何要看学生是否悔改,哪怕悔改几个小时、几天,也算惩戒有效果,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反复纠正的过程。
可以看出,商丹高新的王老师不但没有起到惩戒的效果,还伤害了婷婷;五莲二中的杨老师也没有起到惩戒的效果,还被几个熊家长纠缠不清,被连续处罚;物理老师虽然体罚了学生,但起到了警戒的目的。
因此,教育惩戒并非那么简单。
梁老师认为,惩戒的概念应该是:老师在尽量平和的心态下,根据学生的性格、心理状态来选择合适的方式,选择合理的强度,对学生略施惩罚,以起到警戒的目的。
什么算有效惩戒?
从近期的几件事情来看,老师即使以警戒为目的,选择了合适的方式、合理的强度,学生即使受到了教育,也不一定算有效惩戒。
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惩戒,是因人而异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时间和场合。
先说因人而异。同样的错误,同样的惩罚,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如同样是迟到,但是有的学生是偶然性的,就是因为特殊原因(家里面有事,妈妈做饭晚了;学生突然身体生病,去医院检查后,又来上学)迟到了。此时老师大都会先问明原因,然后再根据实际决定,对没有主观故意迟到学生的学生进行惩罚。其实面对这种情况,绝大多数老师是不会惩罚学生的,还有可能对带病坚持上学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嘱咐学生,若感觉坚持不下去了,或有其他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然后,老师也会更多地注意那学生。
有的是经常性的或故意性的。如我班去年有个学生,每天吃过早饭来上学,经常迟到。一开始的时候,老师只是说说他,后来罚他站三五分钟,但都没有啥好的效果——他坚持一两天之后,就会又继续迟到。班主任问清楚他情况之后,才知道,他的妈妈天天不让他起那么早,每天做好饭给他盖锅里留着,然后掐着时间点儿叫他。他的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的妈妈说是小孩子正长身体的时候,多睡眠,有助于长高。
得知道这样的事实之后,才知道学生为什么经常性地迟到。像这样原因迟到的学生,惩罚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只能和家长进行沟通,家长转变了思想,学生自然就不迟到了。
所以当对学生惩罚没有效果时,一定不要继续惩罚下去,而是要想法找到根本的原因在哪里,才可以对症下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最后说一下对学生故意性的犯错的惩罚怎样才能有效。
故意性犯错,往往是几个学生一起。比如几个学生一起逃课、一起在听到上课铃响了之后再去上厕所(课间只顾着玩)。像这样“集体性的犯错”,老师可以先一起罚,在罚的同时,追问出“起头者”,然后进行重点惩罚,这也算是“杀鸡儆猴”或“擒贼先擒王”吧。。一般地,像这样的行为,惩罚之后,学生就就不再犯错了。但惩罚之后,老师一定要根据实际制定班级的规定,以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
单独故意性犯错的学生很少见——这样的学生属于常说的“熊孩子”,惩罚他就需要下一翻心思了,不然的话不但无效,还会给老师自己找麻烦。
有效地惩罚学生,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承认错误,最后才给予适当的惩罚。惩罚要有理有据、要适当、要以“治病救人”为前提和目的,惩罚之前,老师一定要多做了解、详细了解,才能让惩罚有效。
教师有了惩罚权,切记,一定要谨慎使用!
我简述自己的观点:
一要从法律角度明确老师的惩戒权限和范围。要用法律条文规定:学生犯了什么错误,犯错次数多少,造成了什么不良后果,犯错的动机是什么。这样老师才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惩戒,惩戒方式和惩戒地点,都要明确规定。
二要依法保障老师的权利。不要像五莲县教体局那样,不知根据什么法规,一拍屁股决定给杨老师……的追加处罚。不管学校还是上级部门,处理老师必须依法处理,“无法”则无天,家长式的处理,其实质是封建专制主义在作祟。
三是广泛宣传惩戒教育的科学性,让全社会理解老师的惩戒权,形成科学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老师拥有惩戒权,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保障,希望这一天赶快到来。
青春期孩子迷上网络游戏严重影响身体和学习怎么办
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们来说,能够帮助他们摆脱网瘾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家长的陪伴。
许多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并不都是因为网络世界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有些家长使用了错误的关注方法, 这些方法有的简单粗暴,有的揠苗助长。
孩子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得到来自于家长有效的关怀,反而更多要面对他们的指责、批评。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挫折,对现实世界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因此将感情寄托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家长们每天工作十分辛苦。下班回家后难免会有负面的情绪。也会希望有时间能放松一下。但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些负面情绪影响自己的孩子,也尽量不要用上网的方式来放松,这样会给孩子极差的示范。
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们可以在旁边翻翻书。睡前可以和孩子聊聊天,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慢慢地,孩子会感到家庭的关爱,就不再向往网络世界了。
这个问题是当下社会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的问题,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如果单从家庭里面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加强教育引导。要对孩子讲明网络的好处,以及过度沉溺的害处,让孩子能够正确对待网络问题,当然这点应该说每个家长都会强调了的;二是努力培养孩子的其他爱好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说打球、练书法、唱歌等等,那么孩子的精神注意力和时间就会转移到这些比较高雅的有益的爱好上来。据我观察,凡是喜欢读书的、喜欢书法的人基本都不会迷上网络,他们会在读书、书法里独得其乐;三是自我约束带头。一个家庭教育环境非常重要,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一个家庭如果一点文化设施文化氛围都没有,父母没有一样比较高雅的爱好兴趣,父母家人也是手机不离手,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强调,那是非常苍白的,是不可能做到的;第四是跟孩子商量立下规矩,也就是喜欢网络是有度的,不是说完全禁止孩子看,而是有跟他讲明白要遵守一个度,自己也做到,共同努力,互相监督;五是陪伴。作为父母要把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要与孩子交朋友,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不要是生硬粗暴阻止,不然的话,很容易引起对处在青春期判逆期的孩子的反感,往往会适得其反;第六,如果条件允许,在放假或者其他机会,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体险劳动,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来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态度,让他慢慢懂事,才能够彻底从网络世界里面走出来;第七是借助孩子的老师同学朋友的力量,特别是孩子的最好的同学朋友,帮助做工作,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总之我们要首先理解,第二是努力,最后是如果一下子很难奏效,也要理解,因为这些都是每个人成长里面的一个过程!
先和孩子交流一下弄清楚孩子在玩游戏时自己获得什么,长时间玩游戏对自己眼睛及身体有何影响,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没有耽误。
知道玩游戏的利弊后,开始让孩子自己缩短每次玩游戏的时间,慢慢的从沉迷中先走出来,让孩子学会有节制的玩。同时根据孩子其他爱好如打球,唱歌,书法等,让孩子业余时间多关注自己喜欢的如打篮球🏀项目,给孩子找好教练,买他喜欢的球衣,买打篮球装备,把他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新的爱好上,慢慢来一步一步从游戏中走出来
这个问题确实头疼,每个孩子个体不一样,书面上的的方法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个人觉得还是从家长父母那里,给青春期的孩子多一些关注。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会使孩子产生焦虑,自己也不好意思向父母倾诉,在这个时候找到了“发泄”点,用“游戏”释放存有的焦虑。这时作为“过来人”的父母应该提早让孩子知道这是正常,排除焦虑,让孩子封闭的心理打开。没有“坏孩子”,其实是在某个成长环节,家长疏忽,出现了点“漏点”。孩子很可怜,有了“漏点”,本身自己也很无奈,家长善于大发雷霆,关注了学习、疏忽了心理。修补“漏点”的应该是家长的提早沟通,而不是孩子
1.青春期,往往是一个人生理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期间,思绪活跃,精力充沛,言行多放荡不羁,见解多拘于偏激,人们所说的叛逆期,便发生在这一阶段。作为家长和老师,如果适时正确地进行干预,耐心地给予疏导,便能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反之,可能把孩子推向极端。
2.网络,是一个虚拟而诱人的世界,里面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既有正向的东西,也有负面的因素,对孩子诱惑力巨大。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说来,一旦沉迷于其间,往往不能自拔,毕竟孩子们的鉴赏力和阅历有限。
3.题主说,他(她)的孩子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影响了身体和学习,该怎么办。笔者以为,作为家长,针对孩子的现状,可以干预,但切忌武断,要在适当的时候,耐下心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在肯定孩子好奇心的同时,必须指出,这时候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书本知识,只有等到走出校园的那一天,才可以任意地浏览网上的东西,否则,便是本末倒置,便是对自己的将来不负责任。
总之,孩子迷上网络,并非一朝一日所能改变的,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劝慰,就会把孩子从网络中拉出来。
当前,“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身体和学习”,的确是一个普遍存在,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青春期孩子如果网络游戏成瘾,会厌学,厌食,叛逆,成绩下降,睡眠不足,视力减退,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等等,以至于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产生。更有甚者,把游戏中的暴力带到现实生活中来,欺凌同学,威逼甚至杀害父母。所以,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危害孩子一辈子。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们该怎么办呢?是粗鲁打骂?还是居高临下,讲大道理?还是用爱,尊重,理解,鼓励,陪伴和耐心,以及以身作则去感化?还是破罐破摔,灰心失望,放任不管?
相信聪明的父母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孩子初来世界,只是一张白纸。如果你给予他足够的温暖,阳光,雨露,相信他(她)一定会茁壮成一颗参天大树或者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来。
最后想说,如果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成瘾已经非常严重,有抑郁倾向(如甘肃一14岁女孩,沉迷网络游戏,刷掉父母6万多块钱后,因害怕,自责,抑郁,最后自杀);有暴力倾向(如上海报道的,一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父母冲突后,竟持刀抵向父母),那么建议,请尽快找相关的心理专家,进行开解与疏导。
最后祝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征包括自我意识高涨、情绪浮躁、叛逆、注重自我形象、思维理想化等,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较脆弱,需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爱。
家长如果强行让孩子与网络“绝缘”,容易激起他们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实践中,有人曾经做过以下尝试:
1.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向孩子学习、请教,做他的队友,进而理解孩子迷上游戏的原因。
2.同孩子商议,在保证学习、作息的前提下,确定每天游戏时长,如果做到,家长承诺和孩子一起游戏。
3.抽出时间与孩子阅读、打球、唱歌、看电影、外出旅游,如果条件允许,可邀请他的朋友、同学一起参加,培养游戏以外的其他兴趣爱好。
4.让孩子说说某款游戏的攻防策略,设想如果自己是主创人员,可以做哪些改进,使游戏更有趣味性、群体性、真实性、竞争性。进而引导孩子明白,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进而实现从喜欢“打游戏”到专注“设计游戏”的转变。
5.家长必须有足够耐心、信心,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反复保持抱持态度,放下操控,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陪伴孩子一起经历这个过程。
以上仅供参考。#心理咨询师说# #生活心理学# #畅谈家庭教育#
高一情侣公开拥抱,而后均被开除,这样处理高中生早恋问题能治本吗
谢邀!我一直不认为单纯的早恋是个问题,也不需要治疗,更谈不上治本。你能控制人性么?
早恋影响了学习才是问题,如果不只影响自己,还影响了别人和公共秩序,那就是大问题了。描述里的问题,就需要家长和学校还有孩子三方面协商解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和自然规律一样,爱情什么时候来了孩子本身控制不了,也不必求全责备。然而中学生的心智和生理成熟程度是不匹配的,所以我们的社会才不赞成孩子早恋,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那么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发乎情止乎礼"的意义,尊重学校的校规是最基本的认知,不在公开场合秀恩爱是对自己尊重。努力学习,不被早来的爱情影响学业,是对父母殷切期望的尊重。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明白尊重的涵义,那么早恋将不会成为问题。去年不是还有情侣学霸的新闻吗?并不是说一定要是学霸才能名正言顺谈恋爱,而是我们现在的很多早恋的孩子并不是真的为了爱情,尤其是高调秀恩爱的,更多的是因为虚荣心在作祟,这样的早恋,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