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国后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中有哪些经典的军事案例
感谢邀请
以色列建国后与阿拉伯世界,因为国土化分等多种原因引起持续不断的动荡冲突,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其中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巴勒斯坦战争或以色列独立战争)这场战争是以色列建国后不久,在国家机器尚未完全运转,国力相对较弱,没有战争储备和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战争史上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以微弱优势战胜强敌的经典之战。
1948年5月16日凌晨,
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国家联盟共七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四万多人,主动向以色列发起了侵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
战争一开始,在军事实力上处于劣势的以色列,总兵力3.4万人,33架飞机,便节节败退,败至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缓解进一步恶化的战局。为争取时间,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
1948年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一份停战议案,安理会命令双方36小时内停火。18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攻占以色列过半的领土。
以色列利用这次绝好的机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号召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行动起来,支援以色列。
以色列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大量捐助,从美英进口轰炸机,从法国进口坦克,从捷克引进大量各类火炮,弹药和轻武器。
1948年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次发动攻击,认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不料战斗一开始阿拉伯联军就陷于被动,以色列一口气夺取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
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这次在军事上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等著名战役。作为阿拉伯联军的主力,埃军毫无抵抗力,全面败退,整个阿拉伯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直至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面积,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呷醋节帅”是什么典故
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精彩,这句话用来形容唐朝某位官员,简直再恰当不过。就因为在宴会上强忍着喝下士兵因失误而端给他的醋,竟然就此迎来命运大转变,不仅成为两镇节度使,而且美名远播内外,被天下视为仁德君子的典范。这位经历传奇的人物,便是任迪简。
唐德宗年间(779-805年),天德军节度使李景略以性情残暴、治军严苛著称,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对犯错的将士鞭笞捶打,其中不乏被活活打死的。正因如此,将士们把李大帅视作“阎罗王”,每天活得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非常担心会犯错、挨罚。
某日,李景略设宴招待僚属,“二号首长”、判官任迪简等人应邀出席。且说在酒席宴间,李景略的心情出奇好,频频催促士兵端酒上菜,若稍有延迟,便会对他们进行诟骂。就在士兵们忙得团团乱转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不走心的小兵误把醋当作是酒,竟将一大碗醋端给任判官喝。
在把醋碗端给任判官的一瞬间,小兵才发觉味道不对,此刻他的心情忐忑惶恐,手脚也不自主地颤抖起来。任迪简闻到一股刺鼻的酸味,立刻明白原因,但面对主帅的连番劝酒,深知若将实情告诉他,小兵极可能性命不保。所以为了帮助小兵掩盖失误,任迪简强忍着将一大碗醋灌入腹中,并强撑到宴席结束。
这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典故。大致意思是,有个叫迪简的人在部队中任判官一职,有一次军中大摆宴席时,一个小兵因为失误,把醋当成酒到给了迪简喝,当时部队中执掌赏罚的那个人很凶,很严苛,小兵很有可能会因为这个小小的失误而获罪,于是迪简就醋当做酒给喝了下去,不知道迪简是醋喝多了还是啥,回去就吐血了,部队中人听说了这件事,都觉得这个迪简很靠谱,够哥们儿,很感谢他。后来部队的领导人死了,军中的小伙伴联名上书,恳请让迪简担任军队的主帅,后来还官至节度使,节度使那就相当于藩王了,相当厉害咯!后来就把这个事情叫做“呷醋节帅”,表示一个人啊,德行高,有节操!
统一六国纵横天下的无敌秦军,为何不敌西楚霸王项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所凭借者有三:一是六代秦王所积累下的雄厚国力,据有关中沃土和巴蜀天府之国的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变法最为彻底,综合国力远超其余六国;二是关中形胜之地,“肴函之固,固不可彻”,苏秦合纵六国兵锁函谷关,却不能破关而入,正是秦国占有地利天险,只许他打人,不许人打他;三是秦人闻战则喜,在奖励耕战的秦国,杀敌斩首能是最直接的升爵途径,所以才有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的烈烈秦风,使秦军的战力超过六国。
秦国统一六国时的军队数量大约在七八十万,灭楚之战是秦灭六国过程中规模最大的战争,名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在击败了項燕率领的楚军主力后并没有全部回师,而是有四十万大军继续向南推进平定百越,收服岭南。在将整个南中国并入秦的版图之后,这四十万人继续由大将赵佗率领震慑南方。而统一六国以后,留在北方的秦军主力又在蒙恬的率领下北击匈奴,“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所以这部分秦军部署在长城一线。
而到了秦朝末年由于始皇帝和秦二世的大兴土木秦国的国力已经被消耗殆尽。再加上赵高弄权,使得秦国朝内无功臣宿将,关中无军心民心,此时的肴函之固再也不是固若金汤。到了天下打乱群雄并起的时候,南中国的秦军由于地理问题已经被封锁在了岭南无法施援,长城秦军又不能迅速到达一线,只能由少府章邯带领骊山刑徒出战。虽然章邯有将才,连连战胜稳住了战局,但是农民起义确实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希望战后获得赦免的刑徒因为看不见战争的尽头而渐渐失去了战心。
到了决定性的巨鹿之战,章邯的刑徒军和王离的二十万长城兵团试图一战定乾坤,却因低估了楚霸王项羽的战力,导致输粮甬道被破坏,王离军军粮被断。最后项羽破釜沉舟向秦军发起进攻的时候所面对的其实已经是一支失去战心的部队和一支失去军粮的部队。而在巨鹿战场的其他诸侯军看到楚军压制住了秦军后也纷纷加入了战斗,双方的兵力已大体相当,秦军也因此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所以说秦军的失败,项羽的强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秦军已不是当年的秦军,秦国也不是当年的秦国,大厦的内部已经腐朽,项羽则充当了摧枯拉朽的疾风。
谢邀!气数使然。即使那时没有项羽破釜沉舟攻破巨鹿,也照样会有张羽王羽赵羽李羽或者别的什么人去攻破秦军主力。刘邦出函谷关先一步攻占咸阳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再者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转向项羽的巨鹿之战无非因为对手是名将章邯,但咸阳乃秦的都城。咸阳一破试问对章邯的部队真的没有影响吗?虽然史书上查不到但我想那一段历史是由楚来写的贬低刘邦不是不可能!正如司马迁所记“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由是可见经过陈胜、吴广的打击后秦没有那么强大了。再加上天下诸侯皆起兵反秦那么强秦在经济上也不那么强了。要知道郡县制时不反的都要向秦朝廷纳税的,反了谁还给你税。
综上所述当时的秦比不得统一六国时了!只不过项羽使秦的灭亡时间提前了而已!更才是项羽的真正历史价值!并不是离了项羽历史的车轮就停在那里了!
无敌秦军纵横天下靠得是他的铁骑和强拳,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仍不改治国方针,依旧实行的暴政强权政策,和军民保持着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与百姓离心离德,属于典型的严重德不配位现象。
由于长期对百姓的鱼肉和暴征劳动力,秦军早已经把百姓逼上反抗的临界点,只要有起义军出来做领头羊,就会爆发全国性的连锁反应,任凭秦军再过强大,也会墙倒众人推的像巨人一样轰然倒塌。像项羽一样的揭竿而起的农民军数不胜数,只不过项羽是所有义军里最强势的典型英雄人物罢了。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项羽足智多谋,他首先断了秦军的粮草,之后破釜沉舟,鼓舞将士,化意志为力量。
2,打项羽的时候,秦军的主要兵力都不在,一部分在岭南,一部分在驻守长城,剩余兵力不足以与项羽抗衡。
3.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的统治不得人心,乱了法度,军心涣散。
最后就是一个朝代“盛及必衰”。终将会被一个新的朝代替代
这个就要说到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了,纵然秦军不被项羽打败,也会被那些其他义军打败的。
秦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秦国的暴政,暴政,即使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使用强硬的手段实行的政略。
1、秦统一后,本来应该修养生息,恢复元气,常年战雷乱,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统治者却忘乎所以,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承担转输的苦役。而且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2、秦朝统治者是大一统的胜利者,在统一的时间太短,没有能够逐渐改变同化民众因长期分裂形成的地域国家归属感,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而这种情况下,一地起,则应和者众。
3、秦始皇死后,少子胡亥受亲信赵高的唆使,伙同城乡里斯,篡改遗诏,夺取妄为,是为秦二世。秦二世继位后,各地的反抗起义已风起云涌,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古代士兵怎么算功勋的呢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其实士兵功勋制度最早还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确立了士兵得军爵制度,这也为后来秦军强大的战斗力跟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那么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获得的军功是怎样计算的呢?
先秦时期,普通士兵都是靠战场上的斩首数来确定功勋的,一首升一爵。商鞅为了避免君爵过多而做出规定规定,当士兵升至三级爵位时,会担任基层军官,而之后要想升官升爵就有这最低斩首数量了。简单说就是他的队伍(一般不到百人),全队要砍至少33个首级,他们军队之中的军官才能升一爵,士兵还是靠人头数,为防止军官抢功,禁止百将、屯长割首(只有士兵斩首才算)。
按照这样以此类推。但不是每个士卒都能在阵亡前杀敌计功,万一有的士兵贪生怕死怎么办呢?商鞅还设立了秦军的敢死部队,凡是加入敢死部队的君爵不但提升飞速,他生前获得的爵位后世子孙还可以继承。对秦人家庭而言,用一个人的性命,为子孙博取爵位,无疑是值得的。汉承秦制,汉朝也有着军爵制度,大体上跟秦国相似。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王朝得更迭,军功制度也出现了变化,有一些时期,古人也以割耳、鼻、头皮替代首级计功,但不可避免带来更大规模的杀良冒功,甚至屠杀老人、妇女、儿童,所以历朝历代,还是以首级功为主,至少可以避免屠杀妇孺。杀良不可避免,所以军队达不到盈论,大小军官,皆有处罚。
中国历史上的军功爵制度起始于先秦时期的战国,士兵和将领们在战场上打了胜仗按照首级和战争的整个胜败来计算功勋的。
战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大国都有各自的军功爵位制度,普通的士兵可以根据自己的军功,一步步登上将军的位置。秦昭襄王时,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度。著名的战神“白起”就是从士兵一步步成为大将军的。(汉军功爵位图,基本承袭了秦朝的规定,略有变动)
依照战国时期各国的军功爵位制度,士兵和将军们的战争功勋遵守以下三个大原则:
第一,以斩获首级为军爵的基础。
这一以敌人首级为军功的标准自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士兵们的军功就要看斩获的首级(有时用耳朵、鼻子来规定,首级太重而且杀人过多时适用)数量来封爵的。先秦时期,士兵斩获对方带有甲胄的士兵首级可以为一个功勋点,如果斩获将军的首级,一般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分享这一军功了。
譬如,项羽战死之后,汉军几百人将项羽的尸体进行了分割,各自获得不同等级的爵位;蒙古、南宋共同消灭金朝之后,金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完颜守绪把自己的尸体焚烧,宋军和蒙古军看到之后也对他的尸体进行了疯抢,目的就是军功,不但士兵有功勋,将领们也有功勋。
士兵们获得的首级达到一定数量时,士兵的爵位就会提拔了,逐渐上行,军功越多获得的提拔也就越多。(古代战争图,以首级多少论战功)
历史上也有很多杀良冒功的例子,将普通民众斩杀,他们的首级用来充当军功,可以抵消战争中士兵的阵亡或者城池的丢失罪过,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第二,军官的封赏要比士兵的封赏高。
譬如将军手下的士兵斩获了对方将领的首级,该士兵有很大的封赏,但是直属的上级领导也有封赏,而且封赏要比立功的士兵要大而且多,这是军中的规定,虽然不同的历史朝代各有不同,基本原则是不会变的。
第三,有赏必有罚。
国家或者王朝的军功不会一味赏赐,而且还有军中的惩罚,而且规定的十分详细。譬如商鞅变法时,对秦国的军功爵位赏罚是有规定的,如下:
一般在古代都是按照一级一绝来计算,通常是按人头来算,当时项羽死的时候尸体都被抢了,抢夺的时候,这个汉朝的军队队都互相残杀,最后抢到的这个有五个人已经封侯了,还有一种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你把武器丢了,如果你抢了敌人的武器,就功过相抵,如果你抢了别人的兵器,自己的兵器没丢,那也可以获得战功,还有一种就是你爆敢死队家里面什么都给你安排好了,一般都是按照餐具的年龄入伍,以后都会获得军功,皇上的生辰或者是上前线打仗,打胜仗,每个人都会赏赐金银!
有专门的军功薄,也有专门的“主薄”来负责。
秦朝、明朝是按首级来算,一般按一级一爵来算,所以常有滥杀百姓来充数的事件。汉承秦制,也是按首的数目来计算的,所以项羽死的时候,尸体被抢夺,抢夺的汉军甚至自相残杀,最后抢到的五个人都因此封侯。而《汉书》中记载曹参的功劳也是用“杀多杀人,掳多少人”来计算,不过曹大功臣确实厉害,一仗总要杀个几十甚至上百人的。
其它的计算还有很多,例如有个故事说,在战场上,有个人丢失了自己的矛,抢了敌人的戈,于是功过相抵。也就是说抢夺对方的兵器等都可以获得战功。
还有就是参与特殊行动,例如北宋著名的“敢战士”,就是类似现在的特种兵,他们只要成功执行任务,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勋。当然那些任务常常是深入敌后,探查情报,或是袭击敌人的粮草辎重这样几乎“不可完成”的任务。例如史书上说张书夜曾用这样的敢死队设伏打垮宋江。
还有就是按参军的年龄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军功,一般遇上皇帝的生辰或者前线打胜仗,往往会赏赐所有的士兵。
秦朝士兵的加官进爵之路是以军功勋的大小做为依据,而军功勋是以斩杀敌人的多少来计算的。
那么怎么知道士兵的军功勋是多少呢?
秦朝将领们用敌方的人头作为衡量一个士兵的军功。
士兵们在战场上将敌人杀死后,会把他们的头颅砍下来,挂在自己腰上或者直接用手提着,头颅的数量,会被专门的官员给记下来,这些数据就是他们以后加官进爵的凭据。
首先在战场上杀一个人就能赐爵一级,杀的人越多爵位越高。能杀一个军官,那么赐爵一级,土地和宅院都有赏赐,军官的地位不同赏赐也不同。军官不以杀人而计功,要看所率领的部队整体杀敌数,且杀敌人数必须要大于自己损失的人数。高级军官作战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比如攻城战必须要斩首八千以上。这些都是根据战功来赏赐,但是如果达不到标准那就要被罚
但也时常发生“杀良冒功(用百姓的首级冒充敌人的)的恶行。 为防范“杀良冒功”,秦国制定了很多法律制度。比如上交的首级要带有颈部的喉结,防止用妇女和小孩的冒充;首级上交后要由军官、士兵乃至俘虏检查三天后才能纪录军功等。秦朝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最大地降低了军官士兵“杀良冒功”的可能性。使秦军“杀良冒功”的现象比之后的朝代少很多。
由于头颅质量体积过大,士兵在战场上携带行动不变,影响战斗力。后来就用统计耳朵数量。士兵杀敌后,就会把他的左边或者右边耳朵(根据战前规定)割下来,放在挂在腰上的皮囊之中,这会被己方的督战队发现并作证,等到上报的时候,由专门负责统计的文官记录军功。这样就很少出错。
那么攻城时士兵的军功怎么计算呢?在攻城的时候,一个军队通常都是分成许多个小梯队,打头阵的士兵们只负责攻上城墙,但不计算他们杀掉的人数。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即攻城又同时杀敌,难度太大。如果能活下来,会有丰厚的奖励并且还能够晋升;如果不幸死去,家人会得到足够度过他们一生的补助金,对于后面的小队,是与先锋小队衔接,看他们的攻打进程,同时做他们的后援。
当前面的小队被击垮后,后面的小队就紧接着他们向上进攻。这种攻城的任务是极度危险,如果前面小队中有人退缩,就会被后面的替补人员给杀掉。所以他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这种攻城战,基本上是以杀死的敌军总数来计算,功劳是平均分配给各级军官以及基层士兵。
我国古代的军功制度,在各个朝代根据实际情况会有所区别,不便一概而论。不过首个最系统、最完善的军功制起源于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并成为后世相关制度的基础,这里就聊聊商鞅变法对军功制度的规定。
秦国军功的证明“材料”,就是敌人的脑袋,也就是“首级”。作战时,秦军士兵在杀掉敌人后,会及时把对方的脑袋砍下来挂在身上,然后接着杀敌。脑补一下,这个场面还是比较血腥的。(古人头发长,比较容易绑……)
由于首级最有辨识度,能避免杀良冒功的现象,后世普遍沿用了这一方法。但若是军纪不好的队伍,也会出现由于忙着抢脑袋而贻误战机、甚至反胜为败的情况,比如公元589年隋军灭陈之战时,彪悍但人心混乱的南陈军队就因此出了大漏子:
陈兵得人头,皆走献陈主求赏,弼知其骄惰,更引兵趣孔范;范兵暂交即走,陈诸军顾之,骑卒乱溃,不可复止,死者五千人。
回到秦国这边来。根据商鞅变法,秦国的军功爵分为20级,最低的一级叫“公士”,包括校、徒、操;从二级到四级叫做“卒”,每个爵位都有对应的称谓比如二级叫做“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等;
编制方面,五个卒编为一伍,打仗时若一人逃跑,其他四人都要被罚,但是如果能取得一颗敌人首级,就能免除处罚;
每五人设一屯长、一百人设一将。这两级领导在作战时如果一颗首级都没得到,他们自己就会被杀;但是如果团队能获得首级33颗及以上,屯长和将将各升一级爵位;
统领500人的将领,配有短兵50人;统领1000人的则有100短兵,以此类推。打仗时,要是将领战死,他手下活着的短兵都要受刑罚,但若是能获得一颗敌人的首级,就能免罚;
攻城战时,参战队伍获得敌人的首级要达到 8000颗才被视为满足条件;野战时则只需要要达到2000颗。符合这些条件后,部队中所有人都会被升一级爵位;
能够在战斗中获得对方甲士首级一颗的,就能升一级,还能增加田地一顷、宅地九亩;
作战结束后,把所有人获得的首级公示三天,以避免杀百姓或战友领功的现象。三天后,如有没有疑问,就按照规定封赏;封赏的期限也设为三天,这期间没落实的,责任人要被撤职。
那么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一个军人在战斗中获得了敌人的首级,但其后他自己也战死,那他的军功岂不打了水漂?别担心,遇到这样情况,对应的战功会被记到他家人的名下。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战争频繁,而且每次动辄上万军队作战,那么战争过后又是怎么去给士兵们计算功劳的呢?
收集凭证
在商鞅变法中有一个激励战斗的政策——奖励军工。其方式便是通过士兵们收集敌人的头颅并且统计数量作为军功计算的方式。在楚汉战争,该下之战的时候,刘邦也曾说过斩项羽者奖万户侯,这样也就使得后来有五个士兵瓜分了项羽的尸体,事后他们皆封了侯。因此,在战争中士兵通过收集能够证明自己斩杀敌方的凭证便作为了军功计算的一种方式。
整体嘉奖
这一种方式变简单明了的多了,在古代战争获得胜利以后,朝廷一般会对在战争中起作用较大的军队进行整体奖励,如军官升军阶,士兵发粮饷等,但这样的情况也会造成一个弊端,即在个人的层面上没有得到公平的奖励。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火箭弹打了5年终于炸死三个人,巴勒斯坦武装为何如此持之以恒
巴勒斯坦的火箭弹可以说是战略武器不为过!每次都会让以方手忙脚乱,我认为有这么几点:一是给以方民众带来恐慌。二是造成以方社会秩序混乱。三是消耗以军铁穹系统,虽然铁穹系统对火箭弹拦截的效率很高但并不是百分百,更不用说造价的巨大差距,所以巴方打火箭弹更偏战略目的。
巴勒斯坦的火箭弹攻击,主要攻击意图可能并不是炸死多少以色列人吧?而其真正的攻击战略意图表明巴以还是处于战争状况,而是热点。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以争取更多的同情与支持啊!
巴勒斯坦武装向以色列发射了五年火箭弹,最后却只获得炸死三人的战果。面对如此划不来的杀伤,巴勒斯坦又为何如此持之以恒呢?首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军事冲突时间漫长,早就超过了题主所以写的五年。其次,在这漫长的军事冲突中,巴勒斯坦给以色列带来的杀伤远远超过三人。
不过,巴勒斯坦并不是为了杀死以色列人,才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巴勒斯坦并不是一个极端组织,而是一个寻求国家自主与独立的抵抗组织。因此,杀伤力的多少并不决定军事冲突的停止或延续。从哈马斯的根本目的来说,只要以色列不放弃对独立巴勒斯坦国的控制以及图谋,只要巴勒斯坦国不独立不自主,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抵抗就不会停止。
@ 虽然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认为哈马斯是极端组织,虽然它们在巴勒斯坦政府要求加入联合国之后,就停止了对它国际援助、甚至对其进行经济打压。但是俄罗斯等其他国家,并没有放弃对巴勒斯坦独立运动的支持,哈马斯是受俄罗斯等国家承认的民族抵抗组织
首先,以色列政府没有放弃对西岸巴勒斯坦国以及加沙地区哈马斯组织的渴望。在几十年前以色列政府同意巴勒斯坦国成立之后,后续的以色列政府就一改之前的和平态度,一直暗中甚至直接打压位于西岸的巴勒斯坦国以及位于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抵抗组织。
例如,在2010年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国满足独立建国的经济标准,并在2011年要求加入联合国之后,以色列便呼吁其他西方国家停止对巴勒斯坦国的国际援助,并对位于其境内的巴勒斯坦组织实施各种经济封锁,甚至采取军事恐吓行动。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互动来看,中东地区的局势就是巴欲静而以不止,巴勒斯坦想要和平建国、独立发展,但以色列并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
@ 虽然以色列政府在几十年对巴勒斯坦人的抗争做出了妥协,但后续的以色列政府从未放弃对这两块土地的渴望——面对以方持之以恒的阻挠,巴方只能持之以恒的抵抗
其次,巴勒斯坦人并不是孤身一人抵抗以色列政府,巴勒斯坦人的遭遇得到了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同情。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打压巴勒斯坦国,但对以色列不满的中东地区国家以及俄罗斯等一直在给巴勒斯坦输血,支持巴勒斯坦对于以色列的抗争。中东地区的以及其他国家对于巴勒斯坦国的支持,是巴勒斯坦可以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因。
@ 巴勒斯坦抵抗组织访问俄罗斯
最后,巴勒斯坦持之以恒地抵抗的背后,是因为巴勒斯坦人的抵抗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并让以色列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有结果的事情才能让人一直付出,巴勒斯坦人之所以可以一直抵抗,是因为他们的抵抗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最重要的一点是,正是由于巴勒斯坦人的不断抗争,以色列政府才会允许巴勒斯坦人在故土上建立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