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滴滴4年发生50起性侵犯案例,10个涉事司机3个有过犯罪前科
滴滴在过去的4年中,发生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有50起,几乎每个月都有。在50个案例中,2起故意杀人案,19起强奸案,5起行政处罚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涉及50个司机,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
触目惊心的数字,顺风的眼泪,滴血的平台,那些为滴滴打车鸣不平的人,看了这些数字,有何感想?
滴滴平台靠不正当竞争起家,现如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网约车企业,站稳市场脚跟之后,便偏离了提供出行服务的本意,增加过多的社交功能,这难道是滴滴出行的新业务模式?那些诱人的含有色情味道的滴滴打车广告宣传,是新的产品包装?
4年50个性侵、性骚扰案例中,有3名是有过犯罪前科的人员。就拿温州乐清杀人案看,但凡滴滴平台负半点责任,对前一天有人投诉犯罪嫌疑人性骚扰的事及时进行处理,及时封号下线,就不会有第二天的杀人案,滴滴平台的责任到底有多大?2次拒绝向警方提供嫌疑人车辆信息,故意隐满假车牌事实,这一切都是管理原因吗?
滴滴顺风还能走多远?现在己经有5成的被调查人员答复要卸载滴滴打车软件,这么多的人希望滴滴打车永远不再上线,滴滴该认认真真的思考一下了。滴滴顺风车下一步怎么做,人们将继续关注……。
这篇统计来自于《南方周末》,应该比较真实可信。最起码文中说到的案子当时都有报道“2018年5月12日起,滴滴出行推出“史上力度最大的整改”。5月17日,北京昌平的毛悠儿看到刚送自己回家的滴滴司机躲进小区草丛;报警后,对方承认尾随了一路,只是想留她的微信号。5月20日,大连某高校的陈同学被滴滴快车司机叫“亲爱的”,问“啥时候有时间激情一下”;湖南长沙的朱颜颜遭遇滴滴司机锁住车门,“给你500元,摸一下”。
其实最经常和滴滴拿来对比的一定是出租车公司的出租车。至于出租车的发案率倒是没有官方的统计。不过想来肯定比滴滴低,因为出租车的司机资格认证是由官方进行的,必然经过了严格的犯罪记录审查。经过咨询交通局的内部人士,他告诉我出租车司机的资格审查每年都会进行,一旦发现有犯罪记录会立即取消资格。
滴滴最被人诟病的当然是司机审查的不够严格,因为已经证实了有犯罪记录的一样可以通过审查。而且所谓的人脸识别,可以在识别后又由其他人开车,所以可以说防不胜防。
所以滴滴在疯狂抽成中要是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估计就只能下线了。
这其实表现出了一个公司对这件事的态度,它们从未真正想过去解决这个问题,每次又能够轻易的摆平这些事情,所以更不会去重视,如果此次乐清女孩的事件并没有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的话,他们依然会一直这样下去。
前两次其实滴滴也有说过整改,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说明了,并没有任何成效。那为什么不去认真的对待呢?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步整改都需要很大的投入,资金和时间,但是一个意外发生他们只需要用投入中的一个小角去解决这件事情即可,所以它们选择放任不管,觉得每一次都会像前面50次一样轻松过关,现在盈利性的公司大多都很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眼中只有盈利放在首位,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一直放在后面。
十个司机三个有前科,那么是有前科的犯罪率高还是没前科的高呢?所以大家不要鄙视有前科的人,给他们点宽容,有前科的人就业很难很难,因找不到工作,家庭生活很困难,其实政府部门应该把政策放宽点,给这类型的人从新做人的机会。
我认为,应该分两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不应该单纯的将滴滴与犯罪率提高划等号,另一方面,这样的数据说明了滴滴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不能单纯的将滴滴与犯罪率提高划等号。试想,如果没有滴滴,这样的犯罪就不会发生了吗?我想,依然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以温州这起案件中的司机为例,生活不如意,事业不如意,欠了一屁股的债,成心想要报复社会的人,难道没有了滴滴,他就不会犯案?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和方式问题。所以单单在这个时候把与滴滴相关的犯罪案件拎出来,给大家“滴滴=犯罪率“提高这样的暗示,对于滴滴来说,也许不太公平。
其次,毫无疑问,滴滴对于安全的重视,尤其是乘客安全的重视,是不够的。我认为,滴滴作为一家企业,他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而不是社会福利和责任。来看看老祖宗马克思怎么说的。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所以,如果不发生这样的恶性案件,没有舆论和相关部门的足够大的压力,滴滴显然是不会自行增加运营成本来解决安全问题的,这是完全可以预料的情况。
我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滴滴应该怎么做,这一点也不重要,滴滴只是一家普通互联网企业,如果做不好,“沉默的大多数”会用手指头投票让他消失,也会有无数的“哒哒”、“呜呜”、“喵喵”可以替代它。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兼顾发展和安全,尤其是在面对新生事物时,以及如何在戾气有些重的当今社会预防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这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老话说的不假: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就更有可能吸引到什么样的司机。
滴滴发布具有性暗示意味的广告,不是一次两次了,例如这张:
的确,滴滴可以瞪大像小白兔一样无辜的眼神辩解道: 下雨淋湿,时间紧迫,双腿站僵硬了,这是多么正常的现象,你们怎么可以想歪呢?
那下面这张世界睡眠日的开屏广告又怎么解释:
是要怪大家不会断句才会想入非非吗?
而在七夕节的宣传广告中,滴滴充满荷尔蒙气息的暗示,就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对此,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表示了赞许。黄洁莉说:顺风车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
试问一下,大家打车的目的是什么?是到达终点,还是渴望艳遇?对于车主来说,如果一个平台反复通过宣传来提醒他,自己的工作不仅是将乘客送到目的地,甚至还可以包括更多令人想入非非的东西,又会吸引多少心怀不轨的司机加入顺风车行业。
这充分说明滴滴对公司司机的审查制度到底有多么不负责任,四年时间发生50起性侵,10名涉事司机三个有犯罪前科,这是什么概念,可想而知滴滴平台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四年滴滴顺风车司机频频发生性侵,这都给滴滴平台打上了标签,如此混乱不堪的管理,以及审查机智,管理制度混乱,是对全国人民的不负责任,既然这样的不负责任,那么它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不是笔者诋毁滴滴平台,确实如此,它已经到了特别严重的地步,滴滴的整治到底力度怎样?是敷衍了事,欺上瞒下,还是真的有整改的决心,现在所有人都是持怀疑的心理,起码笔者对于滴滴的安全绝对难以信任。
滴滴平台已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只能说明滴滴已经给乘客带来了恐慌,那么它的何去何从都是需要被怀疑的,从空姐奸杀案到此次的温州女孩奸杀案,滴滴平台的反应来看,一直还是处于混乱麻木的管理状态中,推诿责任。
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显示,滴滴平台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可信度。如果再不彻底整改,那它就是自毁前程。